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进取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系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人文社会科学系前身是马列主义教研室,1985年成立社科部,2008年更名为人文社会科学系。其是集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研究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科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于一体、人文特色鲜明的优秀系部,现有教职工30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学科后备带头人2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26人。下设人文与秘书学、卫生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医学伦理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六个教研室,1个医学文秘实训室,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工作,以及我系1个特色专业及3个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医药卫生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医药公司输送复合型高级医学辅助管理人才。
人文社会科学系是一支团结奋进、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团队。近年来,先后获得大庆市先进党组织、哈尔滨医科大学标兵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习型党组织、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等数十项荣誉;教师20余人次在校区历届讲课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有23人次教师获得省创新创业教育杰出贡献奖、省创新创业优秀导师、学校五四青年奖章、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校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三全育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3名教师分别获得校区首届教学名师、首届十佳教师、首届师德标兵荣誉称号;4名教师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老师。与此同时,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突破:主编、副主编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规划教材13部,参编其他教材22部;获批国自然、教育部和省哲学社会科学等课题45项,研究经费累计80.7万元;发表SCI、SSCI及国家核心期刊论文等225篇;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4项;荣获省级、市级及厅局级各种教学、科研成果奖123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教师指导学生团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项,共获批研究资金近50万元。2009年以来与华医网合作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完成录制了106学时的《医患沟通》、《儒家生命伦理》、《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构建》、《安宁疗护伦理》的网络课程,此课程供全国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继续教育,扩大了大庆校区对外的影响力;依托在校区我系的大庆市伦理学会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大庆铁人精神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伦理学科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哈医大附属五院、油田总医院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工作,以上均标志着系部整体教师团队实力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日益成熟及可持续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系现有1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本科专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文秘),硕士为人文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4年招收第一届医学文秘专科生,2008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文秘方向)本科特色专业,目前是全国最早且唯一一所开办此本科专业的医学高等院校,积累了15年的本科办学经验,人才培养模式已相对成熟,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口碑日益扩大,打造特色“医学+文秘”专业品牌。2008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更名人文医学专业,共招收12名硕士研究生,11名已毕业,从事于医学人文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和医学伦理审查等工作。2021年起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2023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目前在校生39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391人。医学文秘专业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校期间开展提升专业能力的特色活动,如秘书节系列活动、办公自动化技能培训、假期素质扩展活动(书法、写作为主)、秘书礼仪培训、铁人舞台剧演出、辩论比赛等,并成立3个特色课外小组(写作小组、统计小组和青马小组),提升学生医学人文底蕴和专业能力;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黑龙江省“互联网+”、全国数学建模大赛黑龙江赛区、“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大赛黑龙江省赛区中取得了金、银、铜奖的优异成绩,学生团队百余人次获奖。本科生考研层次和比例逐年增长,诸多学生考入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学习。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工作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友谊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科室秘书已有400余人,毕业生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哈尔滨等全国26个省市三甲医院和各大医药集团公司,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正逐渐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人文社会科学系在新时代教育和“新文科”建设的形势下,在学校“十四五”规划指导下,将继续在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和助力地方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输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