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从三线建设到成渝双城经济圈
20文秘2班罗毅
提要:从新中国成立来,党始终以环境变化为依据进行的战略的推进与改革,从60年代的三线建设到如今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更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讨论三线建设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因缘及意义,思考西南地区未来的发展道路与前景。
关键词:三线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西南地区发展前景
一、引言
古今中外,周边的环境情况影响着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建国初,国内尚不平静,且国内的工业基础较差,国防建设体系不完善。同时美苏两方冷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在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之后,党坚定不移地实施了一个战略性计划。这个计划便是三线建设。而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逐渐与世界经济相接轨等外部因素以及国内东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内部问题的影响下。中国开始新一轮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影响着国家战略的改变,未来中国更加融入市场市场,世界多极化趋势将大大增强。因此可以想象在党领导下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
二、国家战略的变化
(一)三线建设
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局势日加紧张。美苏冷战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次柏林墙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将世界政治进一步推向黑暗,60年代国际环境似乎要走向新一次的世界大战。同时,苏联在军事力量上的增强,导致其野心增加。虽然我国一直友好地称呼苏联为“老大哥”但两方从国际地位来说是平等的。苏联妄想用其“老大哥”的身份,让我国强制成为他的“小弟”。当时苏联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与我国建立联合舰队,顺理成章的驻扎在我国东北。好听点叫增强我国国防实力,难听点就是对我国进行监视。我国五千年来,即便在清朝晚期,最落魄的时候也没有当过谁的附属国。如果我国要捆绑在苏联的战车上,那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呢?当年的我国虽然穷,但是骨子里流淌着独立自主的血液,面对苏联的要求,我国直接表示了拒绝。这件事成为了中苏关系走向恶化的导火索,从那之后,苏联不仅撤走了援华核武器专家,还一度在我国边境搞事情,差点让中苏关系彻底走向覆水难收。苏联直接撕破脸皮直接陈兵东北,新中国国防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边阻挠新中国的发展,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陈兵东南沿海地区,试图对中国造成地区封锁,并进行国防安全威胁。国家内部西部地区解放时间较晚,经济发展程度低弱,工业体系近乎没有。东部又受到了外来的威胁,因此一次向中西部工业搬迁运动迫在眉睫。19世纪60年代中,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从而正式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帷幕。该项建设以国防考量为主。将东部重工业向内地搬迁。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完善产业链并建设大量工厂,提高国防水准,应对日前国际环境的紧张变化。三线建设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整合了中西部地区工业体系促进的中西部地区一大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同时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防技术水平为中国后来的国防科技快速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与基础。三线建设为新世纪的重大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为我国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可以说三线建设就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奏曲”。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在党的100周年之际,为提高国家综合发展素质,减少区域间发展差距,在实行一带一路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要选择在成渝这个地区,而不是在陕北地区。究其原因我认为应该有两个。第一,成都,重庆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可以承接从东部武汉上海来的船只,交通方式多样而便利。同时,成都重庆与广大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乡接壤,可以有效地将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变现,提高经济发展程度。第二,成都重庆自古便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自然条件优越,三大产业发展迅速,本身经济基础较好,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渝地区的建设,以城市群为主。这样做的好处有哪些呢?最重要的目标是整合产业链了。其次是打造新的经济中心,成都重庆位于西南正中心。与贵州云南西藏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可以发挥沟通,西南西北的特殊作用,打造国家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同时,随着“一带一路”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新的阶段。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也将更大,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向西,通过中欧班列(成渝)等密切与中亚和欧洲的联系,开拓中亚、欧洲、非洲市场。向南,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触达东南亚市场。向西南,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入印度洋,开拓南亚市场。成渝双城经济圈在中国未来对外经济发展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三)未来的成渝地区
未来的成渝地区如何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产业链整合,如今的成渝地区将成都和重庆作为了两个中心点所有的产业集群接围绕着两个中心点进行,在未来可以将第一和第二产业逐渐撤出,在两大中心区域,加强对外经贸和第三产业的建设。第二产业则可以与之前的一些工业线是进行合并,重新打造新一轮的工业体系。在三线建设之中,成都,绵阳广元等地级市承接了东部来的大量重型工业,使得四川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又以绵阳为最。在七十年代,四川拆分地级市,加强力量建设成都重庆,此次拆分是成都重庆地区的经济地位及工业能力提升,造就了如今的两大中心城市,然后在两个中心城市周边建设配套的卫星城,加强交通路线的建设人员的流动,实现一个中心多层次聚合的城市群体。
三、结语
在环境的影响之下,党的领导政策会不停的变化发展,只有不断追随时代的潮流,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的政策。从曾经的三线建设到如今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他们都是目前来说成功的决策。他们都极大的促进或者即将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牢牢的抓住“发展”这一个关键词,才能让祖国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相信在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一定会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