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蹉跎 精神永驻
人文社会科学系——王俊兰
在校报编辑、记者岗位上工作的14年,采写了很多在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突出成绩的人物和集体,但2004年一次极为特殊的采访,令我终生难忘。
200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大庆市委、市政府签订协议,在大庆市无偿援助的1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设一所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化新型校区。5月末,我与同事罗树新被校党委派往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上的大庆,采访于春寒料峭的3月份就进驻到油城大庆,在百里荒园进行校区基本建设的创业者们。
从煤城鸡西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了广袤的大平原,来到了还是一片荒地、只矗立着几个大吊车、有的只是打起了地基、有的已经建起二、三层楼的建设工地,来到了阴冷潮湿的临时建设指挥部……,真是难以想象,这就是未来我们将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在工地上,看到了穿着迷彩工作服、挽着裤管儿、两脚泥泞的时任校长、大庆校区建设总指挥刘文川,看到了他的先遣队战友们:满脸呦嘿、一身泥土经明岐、李永泉、王金、刘春喜、杨恩平、蒋建树、李晓明、崔居强、任庆江、刘玉山、刘云鹏、李天成(后来才知道他们自娱为十三棍僧,其实与他们的生活现状满契合的。总务处吴琳于7份加入其中)。他们都是组织一声召唤,便毫不犹豫的抛开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身来到当时根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这片未被开垦的荒原上,投入到大庆校区的基本建设工作中,开始了他们战狂风、斗黄沙、拓荒创业,建设美丽大庆校区的神圣使命。正所谓“大风起兮云飞扬,将士创业兮闯异乡”。
占地百公里、从无到有的校园庞大建设工程,仅由这13人组成的团队在高效地指挥着、运转着。他们全部吃、住、生活、工作在工地上,用24小时不打烊来形容他们的工作一点都不为过。简易建设指挥部的餐桌上、办公室里、灯火通明的建筑工地上,所到之处都是一个话题---如何建设新校区。研究建设图纸、建筑材料、工程质量、与有关建设部门沟通等等一系列事情,让他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个个都是多面手,每一个人都承担着多项工作。谈工程建设,好像都是专业人士;做饭洗衣,又好像都是行家里手。
恶劣的气候环境,艰苦的食宿条件,超强的工作压力,家庭的那份牵挂,使他们身体都不同程度了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但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脸庞上那坚毅的眼神,一切困难在他们面前都好似胆小鬼一样溜走了。
“工程质量100分的故事”、“质量监督每天巡查5公里的故事”、“建设图纸万金不换的故事”、“校园草地看护员的故事”、“材料采购抠门的故事”、“警犬笨笨和花花的故事”……,一个个已经陈封的故事,记录下他们当年的苦辣甘甜。
就这样,由刘文川校长等13人组成的校区拓荒创业者们,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日夜奋战,仅用了190天的时间,将一座设计图纸上的校园,亲手建设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新型校区,使校区实现当年动工,当年投入使用的惊人速度。他们的业绩、他们的故事,让全校师生无不肃然起敬、无不震撼鼓舞。
今天,经历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校区的校园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工作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徜徉在学校蓬勃发展的春天里,生活在黄墙碧瓦、绿草蓝天的美丽校园,感受着生活设施完备、学习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生活,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血性和品节,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平凡而又熟悉的13位校区创业者,用他们那敬业奉献、敢于担当、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着校区的发展史,书写着无悔的人生。这种精神,如兴校之魂,强校之魄,将深深地融入校区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中,任由星移斗转,岁月流逝,而历久弥新,源远流长。